民勤7月,青土湖旁,阵阵大风吹过,未见明显沙尘。

“我们青土湖附近风很大,但是你看,今天空气中扬尘并不多。这要放在以前,早就形成小沙尘暴了。”57岁的何德荣俯身仔细观察着草方格沙障内一株梭梭的长势,远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公路沿线,梭梭林绿意盎然。

扎根沙窝防沙造林半辈子


(资料图片)

“我从小就没离过沙子,小学就开始跟着大人们压沙种树。”何德荣出生在民勤县西渠镇制产村五社。在何德荣的记忆中,每年乡亲们都要到村子西边的沙漠压沙,男女老少齐上阵,用葵花杆、麦草、玉米杆等“插”起一道道防风墙,阻挡风沙对农田的侵蚀。

如今,何德荣承包的四千多亩沙漠林地,梭梭树大多已经长到三米高,坚强地抵御着来自巴丹吉林沙漠的风沙,为民勤绿洲的保护发展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。

在何德荣眼中,每一株梭梭都代表着希望。梭梭林能够顺利地茁壮成长,就是他最大的心愿。他喜欢站在家门口,向远处眺望,注视一片片草方格沙障向沙漠腹地延伸,簇拥着一株株梭梭将沙漠的底色由黄色变为绿色。

据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显示,民勤全县森林植被覆盖度达到30%,超过全省平均水平,其中82%的树种是梭梭。

为了养护好梭梭林,何德荣不断摸索,绞尽脑汁,在沙丘上用稻草铺制出纵横交错的方格沙障,为梭梭编织起一个个小“家”,耐心养护,扩展成林。

沙地复杂的地形环境是第一道难关。不同沙丘,种植梭梭的株距、行距、坑深以及土壤性质均不相同。何德荣说,在沙丘上种植梭梭树,“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”,很多时候需要种植者自己摸索、实地寻找解决的办法。

沙漠中没有水源,且降雨稀少,如何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保障梭梭存活,是第二道难关。何德荣说,幼苗成活的关键,在于能否浇足头道水,让梭梭树扎下根。

每天清晨,何德荣都会进入沙窝,观察植被变化,分析浇水量及灌水间隔。设计好浇灌线路以后,何德荣会对梭梭林进行浇灌,“让梭梭喝饱水,好好扎根”。渐渐地,何德荣栽种的梭梭树变成了梭梭林。为了保护这片林地,何德荣需要经常检查梭梭的成长情况,进行补植补栽、施肥浇水。

“三分种,七分管。除了造林,还要护林。如果我们种植的梭梭没有熬过第一年的话,心里是真的难过。”何德荣说。

沙里淘金的探索之路

一个偶然的机会,何德荣了解到,肉苁蓉可以在沙地里生长,经济效益好,还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。第二年,他就把肉苁蓉引进来,成为了民勤第一个“沙里淘金”的人。

“说实话,最初种植的时候,我的心里其实没底。这个产业投资周期长,种植技术要求高,我很怕自己做不出成效。”开始的时候,何德荣先在自家一小块梭梭地上进行试种。结果让他意想不到,肉苁蓉真的长出来了。那段时间,何德荣获得了数万元的额外收益。

这种既能防沙治沙,又能增加收入的生态治理模式,深深触动了何德荣,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。

2013年,何德荣率先承包了青土湖边的4600亩梭梭沙地,成立了民勤县芸丰苁蓉农民专业合作社,大力发展肉苁蓉种植,向沙漠要收益。

何德荣承包的梭梭林地 王洋/摄

民勤县林草局办公室主任曾荣说:“何德荣不仅压沙防沙,更是探索了沙地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模式,促进了生态保护工作的良性循环。自他在当地发展肉苁蓉产业以来,西渠镇荒漠边缘一整块区域梭梭都长地愈发茂盛。”

在肉苁蓉的种植到采挖的整个过程,何德荣坚持全程有机。

“我们基地充分利用生物和物理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,广泛使用苦豆粉和太阳能灭虫灯对幼虫和成虫进行捕杀。同时,整个基地使用的都是有机肥,任何化学合成类的肥料绝对不能进入我们的种植区,因为这会对梭梭林和生态造成影响。”

何德荣说:“梭梭和苁蓉是血肉相连的关系。我们把梭梭林管护好,苁蓉也会从质量和产量上得到提高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”

如今,何德荣的梭梭地每亩可产七八十公斤肉苁蓉,一亩地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。除去种子、种植、采挖成本,每亩地利润至少有1000元。民勤夹河镇、大坝镇等地区都推广了这样的肉苁蓉种植模式,实现了由单纯追求生态效益向实现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相统一转变。

沙漠里的肉苁蓉种子基地

2016年,何德荣的肉苁蓉事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。那一年,新播种的肉苁蓉种子完全没有成活,用于购买种子的9万元费用全部被掩埋浩瀚沙漠里,打了水漂。

“肉苁蓉长在沙子里面,我们无法知道其生长情况,要等它生长三年才知道是否成活。这很考验种植者的心态。”何德荣介绍。

为掌握肉苁蓉取种技术,2017年,何德荣的“家”搬进了沙漠中,在那里开辟了肉苁蓉取种试验基地。一个彩钢制成的简易小房,一张木板床和一把小板凳,就是这里的全部家当。“当时,我下定决心,必须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。否则,这里的肉苁蓉产业就永远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。”

沙窝深处手机没有信号,他就整天一个人在试验基地蹲点实验。一遍一遍观察种植间距、方向、深度对肉苁蓉生长状况的影响,同时认真分析肉苁蓉结种的特点,在不断试验、失败、不停改进取种技术的过程中,何德荣找到了一种可行的途径。

何德荣的取种技术非常独特。开始的时候,何德荣采集的种子总会在种子成熟采种前就自然脱落,脱落于沙漠。后来,他发现在肉苁蓉七八成熟时,可以直接连着本体一起挖出,让它们在温度、湿度适宜的大棚下慢慢成熟。这样的取种方式可以让自然长出的种子更加饱满,且避免了因留种而造成寄生盘毁坏。

“自己培育出的种子可以往靠近下风的地方种植,沙越埋越高,肉苁蓉的生长空间就更大。这样既能避风,又可以防冻。按照这种方式种植的肉苁蓉,长度可达一米,一根就可以卖到一千多元。”何德荣高兴地介绍。

何德荣检查肉苁蓉长势 受访者本人提供

带领乡邻共同走向致富之路

2020年,青土湖肉苁蓉种植基地被武威市林草局纳入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园,芸丰苁蓉合作社被认定为“省级示范合作社”,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。合作社开发生产的“沙乡缘”牌优质肉苁蓉通过了国家质量认证中心的有机产品认证,畅销全国各地。

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,何德荣带领当地的乡亲们加入了这一产业。“肉苁蓉产业本来就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,我们发展产业需要更多的人帮忙,乡亲们在农闲时也需要打工获得收入,那我们就可以互相帮助,达到双赢。”

何德荣介绍,合作社不断吸纳和组织当地群众加入合作社或到基地务工,累计用工达2万多人次,年人均增收8000余元。

55岁的何兰花是西渠镇板湖村的一位农民。每年农闲时,她都会到何德荣的肉苁蓉基地学习技术。挖坑、掺拌种子、嫁接种植、施肥,每个步骤何德荣都会带着她们一点一点学,一步一步练。

何德荣肉苁蓉基地组织的技术培训 受访者本人提供

“我觉得何德荣是一个有头脑,敢想敢做的人。肉苁蓉产业不仅给我们这些本地群众提供了务工的机会,而且也带动了我们西渠的地方经济。”何兰花说。

目前,肉苁蓉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成熟,但是何德荣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。去年,何德荣尝试在自家基地进行白刺接种锁阳的种植新模式,实现了锁阳与肉苁蓉在这片浩瀚沙海上共同生长的和谐画面。未来,他相信更加丰富的沙漠经济模式可以在民勤得到推广,让这一片沙漠拥有更多的可能。

如今,何德荣的基地处于巴丹吉林沙漠之中,成片绿色的梭梭林把一块块沙漠紧紧包裹。梭梭落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,促进沙漠结皮形成。

“有很多不可能的事情,其实现在看来都实现了。之前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漠,一年一场风,从春刮到冬。现在呢,满目苍绿,风再也带不起沙。”何德荣禁不住感叹道。

何德荣和沙漠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,谈及产业发展的未来,何德荣对于林下经济充满信心。“这样的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,未来就会有更多的人把这个产业发展下去。”

碧波荡漾的青土湖 受访者本人提供

离何德荣的肉苁蓉基地不远处,便是青土湖。回家的路上,何德荣总会停下车看看远处的景色。曾经这条路沙尘飞扬,而如今,一个个沙丘被固定下来,一株株梭梭站立了起来,昔日荒凉孤寂的沙漠,此时已是绿荫如海,焕发生机。碧波荡漾的湖面,周围错落有致、摇曳多姿的植被,让这里的一切灵动清秀。

“这条路我已经走了这么多年,以后我也会继续。”何德荣表示,他相信自己能够一直坚持下去,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适宜沙漠的经济模式,让这里的人们看到更多绿色,更多希望。

作者金璐、向雨晴、王洋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

指导老师谭泽明、周兆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

推荐阅读

更多 >

最近更新

更多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