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由贵州广播电视台摄制的《人类的记忆——中国的世界遗产》系列纪录片《梵净山(下)》于2月2日22点在央视国际频道(CCTV4)播出。
一座神奇的灵山,孕育了多民族世代栖居的生态沃土。
一片心灵的净土,滋养出多文化交融传承的精神故乡。
梵净山的人类活动已有2000多年,但依然拥有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,与其地理环境、历史传承、生态文化、民族习俗不无关系。
人类与自然如何做到共生共赢?
古老的生命之歌
冬去春来,一棵紫薇古树,伫立在梵净山的朝山古道上,迎来又一个新的年轮。今天是永义村的大日子。村民们不管离家在外多远,都会在除夕前赶回村里,一起祭拜古树。
祭拜紫薇树
村民们或许无法猜测古树的心意,但古树却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梵净山1300多个春夏秋冬的轮回,见证了紫薇镇的人世兴衰。
这棵38米高的参天大树,是从第三纪遗留下来的“活化石”,是世界上最高、最大、最老的紫薇树,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敬为神树。
古老的歌词,述说着最简单质朴的道理。
人类来源于大自然,生存在大自然,也要归于大自然。
知山知水、万物一体,把生命的根脉扎进自然万物中,这是梵净山世居人民共同秉承的生态理念。
古法技艺的遵循传承
养蜂人
身处梵净花海中的快场村村民,不知从何时开始,就掌握了和中华蜂的相处之道。春分时节,70多岁的秦廷学和往年一样,准备把蜂桶重新打理一番,再放到山里引蜂筑巢。
养蜂
多年来,秦廷学按照祖辈们“取一半、留一半”的传统,割下大自然赐予自己的蜜糖,剩下的,都留给蜜蜂、还于天地。
养蜂有养蜂的讲究,采茶有采茶的遵循。
团龙村的茶人柴恩雄和他的族人们始终坚信,每一片都要亲自分拣。
每一片茶叶,都是梵净山恩赐,都值得珍惜。
种茶人
顺应自然,是梵净山地区各民族的生存之道,人地关系的和谐之道。
小剧场的山水故事
十月,正值梵净山旅游旺季。
距离梵净山景区东大门最近的一个村落——寨沙侗寨,游人如织。
梵净山表演歌队的吴秋月和队员们,忙着用一场场演出向游客们讲述着这里的山水故事。
梵净山表演歌队
吴秋月的侗族歌堂为什么可以成为网红剧场?秘密就藏在她的歌声里。山间的虫鸣、河边的鸟叫,她都能用甜美的声线展现出来,一唱一和间,与寨沙的古树林木融为一幅美丽的画卷。
寨沙侗寨
在相依相守的田园中尽情地歌唱,劳作、生活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、同频共振,唱响梵山净水的生命弦歌。
物我相融、山高水长。
来源:动静贵州